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医院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、器具和物品清洗、消毒、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工作。其间,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与患者使用过的诊疗器械、器具及物品接触,这些物品一般都是被患者的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、排泄物及其他体液污染;特别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极强,所以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暴露和职业感染的风险就更大,严重威胁到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。因此探讨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因素,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,对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。
那么职业危害的因素包含哪些?我们该如何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安全防护,有哪些对策?下面就从两方面来和大家来分享一下。
职业危害的因素
01、生物因素
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是全院病微原生物最集中的地方之一,也是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最高的地方之一。接触传染病病人的血液、体液或针刺伤等原因造成的生物性传染病,如甲肝、乙肝、丙肝、梅毒螺旋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。
1. 锐器伤:在回收、分类、清洗环节易发生尖锐器械的刺伤、割伤。尖锐器械常见的有剪刀、刀片、穿刺针等。工作人员一旦处理不当,或者出现失误,就会被锐器伤害。护士在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最高,其损伤构成比占74.06%,而消毒供应室人员锐器损伤发生构成比占65.65%,是锐器伤的高发群体。
2. 污水溅到面部:每天刷洗的器械都是被患者使用污染过的,清洗的污水有溅到皮肤和眼睛的可能。
3. 微生物气溶胶:清洗时有可能导致部分致病菌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。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受污染的医疗器械,其上的各种致病菌更容易扩散到空气中形成微生物气溶胶。
02、物理因素
1. 噪声:在消毒供应室存在着诸多的噪音危害源,如灭菌器、干燥柜、超声清洗机、空气压缩机排气管等设备启动时产生噪音。国家规定工作区白天噪声标准上限是60分贝。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,易出现烦躁、头晕、头痛、耳鸣、听力下降等症状,对感官、内分泌系统、心血管系统、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损伤。
2. 热源损伤:高压灭菌温度一般需达到132-134摄氏度,干热灭菌甚至达到180摄氏度,在灭菌结束或卸载灭菌物品时稍有不慎或机械临时出现故障,都会造成工作人员不同程度的烫伤。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,容易产生精神疲劳、中暑等。
3. 爆炸损伤:压力容器使用不当可以引起爆炸。
4. 紫外线辐射损伤人体的眼睛,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可引起灼伤、红斑、紫外线眼炎或皮肤过敏等。
5. 空气间的粉尘物质:在使用棉球、纱布类辅料及包布时飘散的大量棉絮、纱絮纤维可刺激呼吸道,长期吸入粉末会造成呼吸道疾病,严重者会形成尘肺。
03、化学因素
1. 在工作中接触的清洗剂、除锈剂、消毒剂、灭菌剂等化学物品具有一定挥发性、刺激性和腐蚀性的特点。多酶清洗剂、除锈剂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易形成气溶胶,对人体呼吸道、皮肤均有刺激,甚至出现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。含氯消毒剂会挥发出浓烈的刺激气味,对人体的呼吸道粘膜和眼睛均有一定的伤害。另外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,也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危害。
2. 铅暴露:铅来源于指示卡、指示胶带、指示标签等耗材,通过颜色变化实现灭菌效果。含铅化合物在压力蒸汽灭菌器的高温条件下与硫或硫化物反应,生成黑色的硫化铅。不戴手套操作,铅化物会黏在手上,清洗不彻底时铅可随食物进入胃肠道。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,铅或铅化物在高温下会有小部分气化,扩散到空气中,严重者可引起贫血、铅中毒脑病、食欲不振、胎儿畸形等。
04、个人因素及心理生理因素
自我防护意识淡薄:搬运、装载、推车时,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、拉伤 、跌倒等。在清洗、打包时,长时间站立操作,易疲劳,发生腰椎颈椎疾病,下肢静脉曲张等。
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不被重视,进修学习机会少,甚至影响职称晋升,造成工作人员心理不平衡,产生自卑、烦躁、焦虑等不良情绪。
安全防护对策
01、强化安全防护教育
1. 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系统培训,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,考核通过后再上岗。科室每月对各层级人员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、学习并考核。并且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。
2. 配备完好、充足的防护用品。熟练掌握各种防护用品的使用。做好预防保健工作,定期体检、检查、接种各种疫苗。
3. 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:立即脱去手套,脱离污染环境,立刻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污染的皮肤。如有伤口,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旁边的位置,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,用流动水充分冲洗伤口,碘伏消毒后包扎。如果是黏膜暴露,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。记录暴露的基本情况,报告医院感控科。进行相应的危险性评估,相关的病毒检测,确定是否存在感染。暴露后预防用药及追踪随访。
02、规范工作流程
1. 按照卫生部WS 310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》的要求对室内空间和设备进行合理的布局,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。制定CSSD的工作制度、质量标准、操作流程、职业防护的规章制度等。实行人性化管理,弹性排班,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,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强度,避免疲劳工作。
2. 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:按标准预防正确使用防护用品。在进去污区前穿戴好防护用品。防护用品有圆帽、口罩、面罩、手套、护目镜、防护服、防水围裙、防水鞋等。污染器械全部集中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清点,减少工作人员重复接触污染器械和被刺伤的机会。取锐利器械时用镊子或钳子,应尖端向下,防止刺伤。分类器械时锐利的一面要同向放置,不能与其他器械混在一起。手工清洗时戴双层手套,清洗时在液面下刷洗,防止产生气溶胶;刷洗速度不宜过快,以免污水溅到面部。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器械时,应在液面下操作。对特殊污染的器械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。
3. 物理因素危害的防护:压力蒸汽灭菌器由专人操作,持证上岗。穿长袖工作服,戴防烫手套。灭菌结束后打开灭菌器门时不要面对门,应站在门后或门旁,以防灭菌器内涌出的热气烫伤。加强设备检修工作,及时发现设备不安全因素,及时上报维修,杜绝安全隐患。在使用辅料时,佩戴口罩。紫外线不可直接照射到人,尽量安排在下班时,定时开关,自动关闭。紫外线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入房间,应关闭紫外线灯,消毒结束30分钟后才能进入。
4. 化学因素危害的防护:正确配制和使用多酶清洗剂、除锈剂、消毒剂、灭菌剂。戴口罩,降低消毒剂对呼吸道的刺激损伤; 戴手套,避免对双手皮肤损伤。当消毒剂,清洗剂,除锈剂不慎入眼时,要立即用洗眼器紧急冲洗处理;皮肤沾染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。铅危害的防护∶戴手套接触指示卡和胶带,下班前彻底洗手;食用富含维生素C、钙、锌、果胶的食物促进铅从体内排出;采购不含铅的化学指示卡和胶带。
总结
为了有效地降低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,保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,需要多部门重视,全员参与,从预防入手。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,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,缓解工作压力及强度;并且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,规范工作流程,健全规章制度;加强职业安全教育,增强防护意识,提高自我防护能力;加强公共卫生监督,完善检测系统及防护设施,预防和控制职业损伤的发生,提高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水平,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参 考 文 献
[1]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.WS 310.1—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〔S〕.2009
[2]何风生,主编:中华职业病学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1999.1168—1169.
[3]戴青梅,刘素美,王立英等. 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.中华护理杂志,2002,37(9):692.
[4]顾桔香,朱翔.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问题的防护探讨〔J〕.医药与保健. 2015.(1):156.
[5]李福森,供应室护士自身防护调查.中华医院感染杂志,2000,10(5):302.